菜煎饼,又称中国热狗,是山东鲁南地区和江苏苏北地区的一种传统大众食品,流行于滕州、枣庄、济宁、临沂、徐州、宿迁、连云港等地,后传布周围省市。[1]制作原料主要包括面粉、杂粮、鸡蛋等,食用方便,老少皆宜。菜煎饼呈金黄色,具有外酥里嫩的口感,馅心鲜嫩油亮,松软可口,集多种味道和口感于一身,令人回味无穷。其制作方法先倒水,水里加上面粉,调成不稀不稠的面糊。起锅后加入蔬菜、油、盐、十三香和孜然,将面烙成薄饼,再放适量的菜、火腿肠和鸡蛋即可。据传,菜煎饼起源于13世纪中期,当时明军与元军在峄[yì]州展开激战,当地人民死伤惨重。后来,从山西洪洞一带移民至此的民众,仅靠官府发放的半斤粮食无法充饥,便将五谷掺水,用石磨研磨成浆糊,放在铁板上,用竹片摊成“薄 纸”,并大量包装蔬菜、野菜、草根和树叶,以此充饥。 简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枣庄农村的生活还是很匮乏的,老百姓的主食以煎饼为主,煎饼的主要原料是地瓜干,条件好一点的可稍放点小麦,刚烙煎饼时鏊[ào]子凉,需把鏊子烧热擦些油才容易把煎饼从鏊子上揭下来,这样烙出的煎饼就很厚,稍等一会儿,煎饼凉了又板又硬,很难下咽。因此我们枣庄人把烙煎饼时前几张和后几张煎饼称为滑鏊子煎饼或滑塌子。这样的煎饼很难下咽,但丢了又可惜,精明的母亲们就将大白菜,土豆丝,粉条,豆腐切碎加点猪油,放上辣椒面,花椒面和盐,做成了所谓的菜煎饼,这样一来不但滑鏊子煎饼解决了,并且做出的煎饼还特别好吃,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于是菜煎饼就在农村各家各户传开了!八十年代末期,农村土地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有多年,农民在农忙季节忙耕种,农闲 时便有了剩余时间,有的农村妇女就到街上摆地摊卖菜煎饼挣点零花钱。一辆三轮车,一盘小饼鏊,一个蜂窝炉,一个切菜板,几样时令蔬菜,食客现场点菜,业主现场烙制,简简单单的营生,成为枣庄街头一道风景。[2]许许多多的农村人多了一个贴补家用的挣钱机会,人们生活也多了一道风味小吃。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就连一些男人也走上了街头卖起了菜煎饼。 1993年5月,山东省劳动厅在枣庄举办特级厨师培训班,聘请江苏省淮安商业技工学校一行6人赴枣庄讲学,这六人当中有校领导、高级讲师、特级厨师,途中经台儿庄区招待所午餐,席上菜肴丰盛,但惟有“菜煎饼”被其六人齐呼:“天下第一美食”。 枣庄峄城人宋均安刊登于《南方周末》和《深圳商报》等报刊的《鲁南菜煎饼》,让菜煎饼走进更多的食客,并在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