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椴-快懂百科
蒙椴[duàn](学名:Tilia mongolica Maxim.)是椴树科椴树属植物。种名mongolica意为蒙古的。蒙椴最早由大卫神父在1863年夏天在太行山脉百花山的山坡上采集,其标本现存于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植物标本馆。1871年7月12日,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在内蒙古阴山西部的木尼乌拉南坡采集到蒙椴,其标本被保存在伦敦的基尔植物园的植物标本馆中。1880年,卡尔·马克西莫维奇基于普热瓦尔斯基和布雷切内尔采集的标本,首次发表了对这种树的科学描述。随后,布雷切内尔将种子送到巴黎植物园和波士顿的阿诺德植物园。1896年,巴黎植物园的一棵树开花了,种子被送到基尔植物园。1907年,基尔植物园培育的一棵树在只有1.5米高时开花了。1913年,哈里·维奇在英国的库姆伍德苗圃引入了蒙椴,这些植物是由威廉·普尔登在中国北部为他采集的。蒙椴的著名树木包括1896-1897年在基尔植物园种植的一棵树,2014年高度达到14米,仍然茂盛。英国约克郡索普佩罗植物园的TROBI冠军树,1936年种植,2004年高20米,直径59厘米。1983年在汉普郡埃克斯伯里花园种植的一株标本。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米,树皮淡灰色,有不规则薄片状脱落;嫩枝无毛,顶芽卵形,无毛。叶阔卵形或圆形,长4-6厘米,宽3.5-5.5厘米,先端渐尖,常出现3裂,基部微心形或斜截形,上面无毛,下面仅脉腋内有毛丛,侧脉4-5对,边缘有粗锯齿,齿尖突出;叶柄长2-3.5厘米,无毛,纤细。 聚伞花序长5-8厘米,有花6-12朵,花序柄无毛;花柄长5-8毫米,纤细;苞片窄长圆形,长3.5-6厘米,宽6-10毫米,两面均无毛,上下两端钝,下半部与花序柄合生,基部有柄长约1厘米;萼片披针形,长4-5毫米,外面近无毛;花瓣长6-7毫米;退化雄蕊花瓣状,稍窄小;雄蕊与萼片等长;子房有毛,花柱秃净。果实倒卵形,长6-8毫米,被毛,有棱或有不明显的棱。花期7月。 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