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莨

薯蓣科薯蓣属植物
1
4
薯莨(学名Dioscorea cirrhosa Lour.)[3]薯蓣科(Dioscoreacea)[](Dioscorea)藤本,俗名红药子山猪薯、红孩儿[1]、薯良、鸡血莲、血娃、长寿果染布薯[2]等。块茎断面新鲜时红色,干后紫黑色。单叶,茎下部互生,中部以上对生;叶片革质或近革质,两面无毛[1],表面深绿色,背面粉绿色[6],基出脉3~5。花雌雄异株,穗状花序。雄花序长2~10厘米,雄蕊6;雌花序单生于叶腋,长12厘米。蒴果三棱状扁圆形[1]。种子扁形,着生于中轴中部[6]
薯莨的原产地为中国老挝越南泰国[7]。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1]。生于海拔350-1500米的山坡、路旁、河谷边的杂木林中、阔叶林中、灌丛中或林边[1]。喜温暖,喜干燥,不耐霜冻,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4]
薯莨块茎中富含单宁,其纯度可达60%,具有低成本低、可再生等优点,因此可以取代苯酚用于配制新型木材胶粘剂[8]。薯莨还可用于制备烤胶[9]、酿酒、制油脂抗氧化剂、对食品、纺织品及珍珠进行染色等[2]广东著名纱绸制品“香云纱”就是利用薯莨进行染色而成[10]。薯莨具有活血止血,理气止痛,清热解毒之效。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止血、抑菌等作用,此外对于子宫平滑肌也有兴奋作用[11]

研究历史

某些地区的地方志中认为薯莨染色起源于渔业。如《台州府志》卷六十二中记载:“泥粮,闽广人谓之余粮,其始属染网之用。”泥粮是浙江沿海地区对薯莨的称呼。《广东新语》卷二十七中详细记录了渔民用薯莨染渔网的工艺与原因,卷十八中有关于薯莨染帆的记录。中国沿海渔民捕鱼所用的渔网和绳索多由苎麻络麻制成,长期在水中浸泡后极易腐烂,在生产实践中,渔民发现采用动植物染料能减缓腐烂。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种工艺仍被沿用,并且在完成船帆与渔网的染色后,会用剩余的染料对衣物进行染色,使面料更加坚韧耐用。例如《子良诗存》卷十六中提到“薯莨衫子疍家婆”“(渔家)以[zēng]为布”等[12]广东地区利用薯莨对蚕丝进行染色,制造出具有“黑色珍珠”美誉的香云纱,享誉世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