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英语:Aspartame,简称APM),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₁₄H₁₈N₂O₅,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氨基酸甜味剂[3],又叫作蛋白糖、甜味素和天冬甜母等,其化学名为N-L-α-天门冬氨酰[xiān]-L-苯丙氨酸甲酯(L-α-Asp-Phe-OMe),相对分子质量为294.30。常温下,阿斯巴甜外观呈白色无味的结晶粉末,且干燥环境下非常稳定[1],能够微溶于水和乙醇,其双熔点约为190℃和245℃。阿斯巴甜没有气味,本身具有强烈甜味[4],其甜度是蔗糖的180~200倍,具有高甜度、低热量、无副作用和易被机体吸收利用等优点[3]。因此,阿斯巴甜常作为甜味剂和风味增效剂在食品行业有广泛应用,常用于各种甜品、零食、饮料、乳制品、甜点和医药用品中[5]。自然界中无天然的阿斯巴甜,它是由L-天冬氨酸和L-苯丙氨酸通过缩合反应人工合成的二肽衍生物[1],可通过酸酐法、内酯法和生物合成法等制备。 阿斯巴甜没有遗传毒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癌性,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但最近几年有动物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大剂量阿斯巴甜可能会诱发神经中毒症状和脑瘤[4]。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23年7月宣布阿斯巴甜为“可能致癌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2B组),[a]并重申了每日的摄取建议,即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6][7] 发现历史
阿斯巴甜是研究人员在实验中不经意间发现的。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G.D.Searle实验室的J.M.Schlatter在合成供生物分析用的四肽化合物促胃液激素时,有一部分中间产物不小心溅到了他的手上,因为在此实验过程中并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混合物,J.M.Schlatter也就没有立即洗手而是选择继续实验。在后面的实验中,他需要取一张称量纸,就在取纸前舔了一下沾有阿斯巴甜的那个手指时,立刻感受到这种二肽化合物具有和蔗糖一样的甜味,J.M.Schlatter也因此发现了阿斯巴甜。[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