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

三国时期割据西南地区的政权
蜀汉政权(221年5月15日-263年12月23日),指的是东汉灭亡后,由刘备在中国西南地区益州建立的以“汉”为国号的政权。为了与前汉西汉)、后汉(东汉)有所区别,史称“季汉”或“蜀汉”,也称蜀或蜀国。共历二世二帝,国[zuò]43年。[1]
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刘备以举义兵镇压黄巾军起家,后辗转寄居至荆州。公元208年,刘备军与孙权军在赤壁之战中联手大胜南征的曹操军。曹军北还后,刘备占据荆州孙权占据扬州,与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雏形。此后,刘备率军西进夺得益州,在汉中之战击退曹军,于219年自称汉中王。220年,魏王曹丕以强迫汉献帝“禅让”的方式称帝,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221年,刘备成都汉朝宗室的身份称帝,宣布继承汉朝法统,仍以“汉”为国号。222年,刘备为报孙吴政权夺取荆州之仇率军东征。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给吴军后,刘备于223年去世。[2]太子刘禅继位,由丞相诸葛亮实际秉政。诸葛亮秉政期间,恢复了与吴国的盟友关系,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对内以严刑峻法治国,对外针对魏国先后发动五次北伐,均未能取得大的进展。[3]234年诸葛亮去世,蜀汉政权先后由蒋琬费祎秉政,期间未再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4][5]蒋琬去世后,刘禅开始自摄国事,宠信宦官黄皓。费[]去世后,姜维失去约束,多次率军北伐魏国,虚耗国力未见成效。[6]263年,魏军攻入蜀地,刘禅率众投降,蜀汉政权灭亡。[7]
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三国鼎立,疆域最小,其核心统治区域仅益州一州之地;人口也最少,蜀国灭亡时官民合计约为110万[8]。蜀汉的内外官制、财政赋役均继承汉制;法律方面推崇严刑峻法;军事上实施征兵制,轮番征调编户民中的壮丁服役。经济上致力于发展农业、丝织业和盐铁官营。蜀汉在文化与科技方面也有一些成就,但比不上同时期的曹魏和孙吴。[3][9]

国号

刘备以“汉景帝中山靖王胜之后”[2]自居,其建立的蜀汉政权延续汉朝正朔,绍继汉朝法统,也以“汉”为正式国号。为区别于前汉西汉)与后汉东汉),一般称之为季汉。蜀汉皇帝与大臣在诏策、奏疏中始终自称“汉”而不称“蜀”。如诸葛亮在给刘禅的《出师表》中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刘禅在诏策中说诸葛亮北伐必将“建殊功于季汉”。[3]夷陵之战中,蜀汉将傅肜被俘后叱骂劝降者“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10]吴国作为蜀汉政权的同盟国,在外交文书上也以“汉”来称呼蜀汉政权。如孙权授意起草的盟书中说“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11]魏国作为蜀汉政权的敌国,则常以“蜀”与“蜀汉”来贬称蜀汉政权,如曹髦的诏书中说“烈祖明皇帝(曹叡)躬征吴、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