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墨铸铁

新型铸铁材料
1
2
蠕墨铸铁(compacted graphite cast iron),是一种介于球墨铸铁灰铸铁之间的新型工程结构材料。[1][2]
蠕墨铸铁的石墨形态是蠕虫状,它比片状石墨短、粗,对基体的割裂作用比片状小。蠕墨铸铁端部呈圆形,应力集中作用小,因此其强度比灰铸铁有较大的提高,接近于球墨铸铁,还具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2]
1947年英国人莫罗(H.Morrogh)在研究用[shì]处理球墨铸铁的过程中,发现了蠕虫状石墨。1955年美国人伊斯蒂斯(J.W.Estes)和斯奇内登温德(R.Schneidenwind)首次提出建议,采用蠕墨铸铁;1966年,又有斯切尔伦(R.D.Schelleng)继续提出应用蠕墨铸铁。在20世纪60年代,奥地利人研究了稀土对铁液的影响,从中得到了生产蠕墨铸铁的可靠方法,并于1968年获得奥地利专利。[3][1]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高碳铁液中加入稀土硅铁合金,发现其中部分试样的宏观断口呈“花斑”状,石墨为蠕虫状,其性能超过中国标准中HT300的指标。20世纪70年代末期,根据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石墨形貌,结合国际通用名称改为蠕虫状石墨铸铁或蠕墨铸铁。[3][1]

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