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蠵[xī]龟(学名:Caretta caretta)属于海龟科蠵龟属动物,是其属下的唯一物种,[6]别名红海龟、灵龟、灵蠵、蠵龟,[6]是现今世界上现存的最大型硬壳海龟种类[2],分布广泛,从地中海到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温带与亚热带海域。[1]赤蠵龟以其具有显著的迁徙习性而著称,某些个体的最大迁移距离可达4828公里;同时因其独特生活习性吸引大量游客参与生态旅游,是具有生态与观赏价值的重要资源。[2]。在多个地区赤蠵龟还被捕捉作为食物来源[2],这一行为不仅严重威胁到该物种的生存,而且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11] 在野外环境中,赤蠵龟栖息于多种的生境,包括近岸至远洋海域及潮间带[1]。成年赤蠵龟的体长通常在85cm到100cm[2],体重约在90kg到160kg。赤蠵龟的典型识别特征包括其背甲呈现棕红色,上面分布有不规则的土黄色或黑色斑纹;腹甲则为淡黄色,[6]与其它海龟相同之处在于,赤蠵龟的头部和四肢同样无法完全收入壳内[10]。此外,为了更好地适应水生环境,其四肢已演化为鳍状结构。[6]赤蠵龟在自然条件下的生存寿命通常较长,平均在30年~62年,[2]最长有80年或更长。[10]其食性以肉食为主,偶尔也摄取藻类等植物,[2]依赖化学与磁场信号进行迁徙定位。[2]成体赤蠵龟以硬壳和大体型防御,主要天敌是鲨鱼和人类;小海龟及卵较脆弱易遭多种动物捕食。[2]雌性赤蠵龟每次产卵前可能与不同雄性交配,因此一个卵群中的受精卵可能来自多位雄性。[2] 作为基石物种,赤蠵龟对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通过食物链调控无脊椎动物等不同种群数量。[2]然而,赤蠵龟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1]正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渔业误捕,[10]直接猎杀利用、海岸开发导致的栖息地破坏以及海洋污染等问题。[1]鉴于此,2015年,赤蠵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1]2021年,赤蠵龟被列入中国发布的《国家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8]2023年,赤蠵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9]通过制定海滩保护计划、推广使用海龟排除装 置(TEDs)及设立禁渔区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对其的捕猎与误捕。[1]中国广东惠东港口设有国家级海龟保护区,致力于赤蠵龟保育及宣传工作,对保护其种群发挥了重要作用。[12] 物种命名
赤蠵龟的学名为“Caretta caretta”,其属名及种名是法语单词“ca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