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blood glucose,GLU),[2]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4]血糖测定在评估机体糖代谢状态、诊断糖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指导临床医师制订并适时调整治疗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3] 正常人空腹血糖值一般在3.9~6.1mmol/L之间;[5]餐后1小时血糖的正常范围为6.7~9.4mmol/L,最多不超过11.1mmol/L;[6]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不高于7.8mmol/L;[5][6]当血糖≤3.0mmol/L时,为低血糖。[7]肝脏的糖原合成与分解、糖异生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拮抗作用,以及各种激素的调节作用,共同维持着正常血糖浓度。[8]高血糖由生理性和病理性两方面原因导致。[9]低血糖症原因分为空腹低血糖症和餐后低血糖症两类。[7] 低血糖症状主要有饥饿、颤抖、心悸、出冷汗、头晕目眩、疲倦嗜睡、神志不清、意识模糊等。[9]低血糖若不及时处理会影响大脑功能,严重时可致昏迷甚至死亡。其治疗包括紧急补充糖分(如昏迷时静脉推注葡萄糖)、缓解期调整降糖方案、祛除诱因及病因治疗。[10]其预防主要是保持饮食规律、适量饮酒、运动适量,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胰岛素用量,日常饮食补充必需糖分且运动前后监测血糖情况。[9]高血糖的症状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11]高血糖会引发心脏病或脑卒中、眼睛损伤、肾脏疾病、下肢神经损伤等诸多危害。[12]高血糖患者可通过限制饮食或药物控制来进行治疗。[9]高血糖的预防需遵循营养指导原则,如健康膳食、控制能量摄入、戒烟酒等,并遵循运动指导原则,如减少静坐、适当增加高强度有氧运动等。[13] 糖尿病常规筛查通常针对45岁以上人群,对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降低筛查年龄并缩短间隔,采用空腹血糖作为主要筛查试验,必要时结合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可关注HbA1c(糖化血红蛋白),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并干预。[14] 检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