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

一种书法字体
行草,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是在行书、楷书结体基础上,吸收了今草的结体和用笔方法而派生出来的综合性书体。宋苏轼《郭熙画秋山平远》诗:“为君纸尾作行草,炯如嵩洛浮秋光。”明赵宦光《金石林绪论》:“行草,如二王帖中稍纵体,孙过庭《书谱》之类皆是也。”这种中间阶段的书体一般都以名称的合体加以表述,如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称为“行楷”,所以介于行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被称为“行草"。行草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人物。行草的特点包括:一是以楷书为框架,掺以今草的用笔方法;二是以今草为框架,掺以楷书的用笔、结体方法;三是趋变适时,“行楷”和“稿草"相结合,被后人统称为“行草”。[1]

词语解释

行草
行草
行书草书的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