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民歌

一种流传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的传统音乐
西坪民歌是流传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的传统音乐,由西坪群众集体创作、世代相传,并影响到豫、鄂、陕三边百公里的地区。[1]
西坪民歌在汉代开始出现,唐代盛行,经过两千年历史发展、沉淀后形成独特的民歌体系。[1][2]西坪民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二人唱、多人唱、合唱等,伴奏乐器主要为铜器。之外,西坪民歌还结合高跷、花轿等民间的艺术形式进行表演。[1][3][4]西坪民歌包含三十多个调门,内容涉及到生产、生活、爱情、物产、风景名胜、历史故事等多个方面。西坪民歌的唱腔以真嗓为主,男声女声各有特点,节奏上融合山歌、小调、秧歌的特点,音乐上汲取陕南民歌江南民歌河南曲艺音乐的特色。[3][4][5][6]
西坪民歌富有地域特色,在西坪民众的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也为民间艺术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其代表性作品有《我在房中绣绒花》《批花线》等。2008年6月,西坪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历史渊源

西坪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西北部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汉末时期,西坪镇建村,明中叶成镇,清乾隆(1743年)建西坪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