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rtho-K),[2]也称OK镜,[1]是一种根据个体角膜弧度和近视程度定制的逆几何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通过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使角膜中央变平坦,增大曲率半径,暂时性降低屈光度,是一种临床矫正方法。[2]
角膜塑形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法国眼科医师EUGENE K用平坦的接触镜压迫圆锥角膜的圆锥顶进行治疗。20世纪70年代推出了第二代逆几何设计的角膜塑形镜,但其矫正效果只有1.50D左右。1997年第三代角膜塑形镜问世,该镜片具有多弧面逆几何形态设计,可降低3.00~5.00D的近视度数,干预近视的效果显著提升。到了2004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问世标志着第四代角膜塑形镜的开始,其由高透氧系数材料制作。中国从1998年引入角膜塑形术。截至2024年,角膜塑形镜已经成为安全有效地延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3] 角膜塑形镜用于延缓近视增长的效果显著(延缓40%~60%),且停戴后不会出现明显反弹等现象,使其成为临床常用的近视控制方法,[5]其原理尚未完全明确。[2]它主要包括两类光学基本设计,分别是视觉重塑治疗和角 膜屈光矫治,两者设计不同。[2]适应证包括近视或近视伴规则散光、角膜曲率建议在39.00~48.00D之间、角膜形态规则,[6]禁忌证包括年龄小于8岁、角膜异常、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少于2000个/mm²等。[6] 角膜塑形镜的操作基本流程包括操作前评估、角膜塑形镜选择、角膜塑形镜试戴评估、订片、分发镜片、随访、建立验配档案。[6]护理步骤包括清洁、冲洗、消毒、除蛋白和储存,常用护理产品有护理液、冲洗液类、润眼液类等,护理配件主要包括辅助镜片摘取配件如吸棒;镜片储存配件如柱状镜盒和双联盒等;辅助双氧水护理的中和杯等。[7]常见问题有感染性角膜炎、非感染性角膜浸润、角膜机械性损伤等。[6] 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