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压缩(Decompression)是压缩的逆向过程,是将经过压缩的文档、文件等数据还原为压缩前的原始状态。[4][3]通常对文件进行压缩的目的是减少文件所占用的空间,文件经过压缩之后,编码格式发生了变化,需要解压缩后才能正常使用。[5]
人们从1837年摩尔斯电码的发明开始,对数据压缩与解压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6]1952年哈夫曼(Huffman)提出的哈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以及1977~1984年阿伯拉罕·莱姆佩尔(Abraham Lempel)等人提出并演化的LZ77、LZ78和LZW字典编码算法等技术,作为经典的压缩与解压缩技术基础一直应用至今。[7][8][9]
压缩与解压缩过程是互逆的[10],数据的解压缩可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信息备份、多媒体放映等领域。[1]不同的压缩格式的压缩效率不同,解压缩时所要用的解压缩软件或算法也不一样。在个人计算机中,常见的压缩文件有RAR、ZIP、7Z、ISO等格式,解压缩也需要由解压软件针对具体格式采取不同的解压算法。[5]常用的解压缩软件有WinRAR、WinZip、7-Zip等。[11][12][13]同时,对于图片、音视频等文件,包括图片领域的JPEG、音视频领域的MPEG、H.264、H.265等在内的国际压缩执行标准,可以将多媒体文件经过解码,通过输出设备向用户展示。[2] 概述
数据的解压缩是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是压缩编码的逆过程,即把经过编码压缩的数据还原成原始的数据,又称为解码。[14]解压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存储系统、多媒体处理、医疗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15]另外,密码学、统计学和编码理论也是和数据压缩关系密切的学科 。根据解压缩后数据与原始数据是否完全一致,可将压缩方法分为无损压缩算法(Lossless Compression)和有损压缩算法(Lossy Compression)两大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