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

政府事先对生产消费及资源配置进行计划的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5][6]计划经济又称指令性经济、命令经济,是由政府做出所有关于生产和分配决策,对生产、资源分配和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一种体制。[7]1906年,列宁(Vladimir Ilyich Ulyanov,Lenin)在《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最早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概念。[3]
1516年,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写成的《乌托邦》(Utopia)中描绘了一个公有制的社会模式,这是计划经济的“初始形态”。[8]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德国经济学家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和德国哲学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基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批判,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最初思想。[9]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的“战时共产主义”集中体现了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那时对于计划经济的认识。[3]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形成,它是以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实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3][9]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57年,中国完成“三大改造”即工业化建设,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家计划规制资源配置的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8][10]1957年以后,中国加快了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到地方的步伐,来配合国民经济的“大跃进”,导致经济综合平衡被打破。[11]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再度遭到破坏。[12]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划经济渐渐显示出它的弱点,逐渐从巅峰走向衰落。[3]1982年中国宪法中明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指导方针。[13]1993年,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14]计划经济的主要特点是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有统一的且有约束力的经济计划、制定的经济计划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5][15]
计划经济具有高速发展、经济稳固、保障劳动者福利的优点,[5][16]但计划经济体制无视个人利益激励,导致这种体制不可持续。[17]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生产者积极性,使市场作用得不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18]

基本概念

计划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5][6]计划经济又称指令性经济、命令经济,是由政府做出所有关于生产和分配决策,对生产、资源分配和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一种体制。[7]在计划经济中,政府拥有相当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也拥有大多数行业企业,并指导其生产经营;政府成为大多数工人的雇主,告诉他们如何工作;计划经济中的政府决定社会的产出如何在不同的物品与劳务之间进行分配。计划经济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其物质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其经济前提,无产阶级专政是其政治前提。[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