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贝母

百合科贝母属植物
贝母学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 ex Fisch. & C. A. Mey.)为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2][3],别名贝母、新疆贝母、伊贝、伊犁贝母[1]。原产于中国新疆北部伊犁河中上游,在世界分布为俄罗斯中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北京内蒙古甘肃等地。伊贝母多生长在海拔1000-1800米的湿润山地草原带、山地灌木林下[3][4][5][6]。伊贝母喜凉爽湿润的气候,耐寒,怕水涝、高温和暴晒,适宜生长在土层较厚、质地疏松、结构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3][4][7][6]
伊贝母长30-60厘米。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鳞片上端延伸为长的膜质物,鳞茎皮较厚。叶通常散生,有时近对生或近轮生,从下向上由狭卵形至披针形。花1-4朵,淡黄色,内有暗红色斑点,每花有1-2(-3)枚叶状苞片,花被片匙状矩圆形。蒴果长圆形,棱上有宽翅,种子扁平具翅,淡褐色。花期5月[1][3]
伊贝母花朵较大,形态美丽,可作为观赏花卉,也可用作切花[8]。据《中药大辞典》记载,伊贝母鳞茎可入药,具有清肺、化痰、散结的作用[9]

植物历史

贝母是产于中国新疆的贝母类药材,与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是中药贝母的4大类主要商品来源。中国新疆分布的贝母种类较多,有较长的历史,古代维吾尔族医生即用当地贝母治疗疾病。18世纪后期,随着中医药人员入疆定居人数的增多,新疆本地产的贝母得到进一步利用,并形成了商品流通于市场。20世纪中叶起,中国政府组织中医药专家对新疆药用的主流贝母药材进行了总结,并在1959年出版的《中药志》中,将伊犁贝母以西贝母之名收载,《中国药典》自1977年版开始,把伊犁贝母列入伊贝母项下,应用至今[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