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

北宋第二位皇帝
赵光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宋朝第二位皇帝(公元976年—公元997年在位),宋宣祖赵弘殷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生母为昭宪太后杜氏。本名赵匡义,宋朝建立后,为避赵匡胤之讳改名赵光义,登基称帝后又改名赵炅。[1]
宋朝建立后,赵光义担任殿前都虞侯,后升任开封尹,受封晋王。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赵匡胤逝世,赵光义继位。赵光义继位之初,用计收复了漳泉二州和吴越国割据之地,又率兵攻灭北汉,基本完成了宋朝的统一事业。随后,赵光义乘胜攻辽,多次与辽军交战,始终未能取得胜利,从此对辽采取守势。赵光义推行“重文轻武”方针,扩大科举取士,有宋一朝重文轻武的局面最终形成。此外,赵光义倡导儒学,重视农业,推动了宋朝各方面的发展。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赵光义因病逝世,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1]
赵光义基本完成了统一四方的事业,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体恤百姓,大力发展经济,并注重发展文化事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赵光义在对外攻伐上的决策失误使得宋朝元气大伤,重文轻武政策和冗官冗兵现象的出现也造成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朝后世带来了负面影响。[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