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奴

汉语词汇
车奴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e nu,原指那些打肿脸充胖子的家伙——明明养车很吃力还要买,弄得自己不敢吃好不敢喝好,还美其名曰提高生活质量。经过生活的变迁,‘车奴’并不是贬义,它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为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解释

“车奴”这个词汇,多少就是搭了“房奴”的便车产生的。在2005年前的燃油价格体系下,99%的购车者恐怕都不会认同自己是“车奴”,但进入2006年的两次油价调整,开始出现了更多抱怨燃油价格过高、用车成本攀升的购车者。抱怨归抱怨,油价的攀升只会带来短期内用车方式的改变——更谨慎的长途驾车旅行预算、更周全的市内用车计划等,至于夸张到把他们称为“车奴”,那就纯粹是为了渲染出燃油价格上涨的悲情效果。
超过5元的燃油价格显然并非购车者们噩梦的结束,很可能全球同步的燃油价格恐怕才是车奴时代的开始。
油价的上涨只能算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油价上涨的同时,停车费、罚款、保险、保养费用等都在隐性或者显性增长。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我们似乎一直缺乏行业未来的预测者,甚至也缺乏理性的行业观察者。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所处的这个高速变革时代,任何预测未来的冲动都会被这种变化百般折磨而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不断加入的市场竞争者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都有可能使得充满信心的预测变成历史的笑料。短暂而高速的行业发展历程,使得行业观察者本身也难以积累足够的信息判断市场的走向,因此,汽车制造商不仅充当着这个行业产品的制造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行业新闻的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