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中国现代文学家、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有沫若、麦克昂、石沱、郭鼎堂、羊易之、高汝鸿等。[1][5]他的家乡有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渡河,他倍享时誉的名字就取自大渡河(沫水)及其支流(若水)[6]。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史学家考古学家[7]
1914年,郭沫若赴日本求学。[5]1921年6月与郁达夫等人创办了文学社团“创造社”,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8]学成回国后加入国民党蒋介石的种种行径让郭沫若看到了国民党内部的危机。[9]1927年,郭沫若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同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0]10月,起义军在广东作战失利,郭沫若潜往香港,后又转赴上海。次年2月,流亡日本。[11]期间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并翻译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增进了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1928年到1937年间,他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申三百年祭》《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学术著作。[12]1937年7月,郭沫若回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主办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组织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1941年又相继完成了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学术著作《青铜时代》等。[5]国民党内部期间曾担任国民政府总政治部少将副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等重要职务。[13][11]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14]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12]
郭沫若博学多才,精通翻译、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1]他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创始人之一,甲骨四堂之一[14][7]。郭沫若致力于教育和革命等工作。他不仅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而且是唯一一个两次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文人。[1]在中国开创了唯物主义历史学派,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5]

人物生平

求学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