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达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
陈伯达(1904-1989),原名声训,又名建相、陈志梅、陈万里,字尚友,曾化名或用过笔名王文殊、王通、曲突、梅庄、周金、史达等,福建惠安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政治秘书,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1][2][3]
1904年陈伯达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岭头村,先后就读于文峰书院、梅山小学、厦门集美师范学校。[4]1922年陈伯达发表处女作《兵?痞?》,此后陈伯达结识郭沫若及共产党员张觉觉等人,并进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3]1925年陈伯达加入国民党,并加入“孙文主义学会”,同年秋天前往中山大学中文系求学。[3][4]1926年,陈伯达在国民党军中担任政治教官,少校军衔。离开后协助陈少薇创办《福建评论》。[4][5]1927年陈伯达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30年回国后,陈伯达在上海负责机关刊物《北方红旗》期间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半年后在其好友张贞保释下出狱。[6][7]此后几年陈伯达辗转张家口、天津、北平等地,支持革命工作并发表《关于命运》《论中国哲学年会》《殷周社会考》等多篇文章。[8]1937年8月,陈伯达前往延安,先后在北平中国大学、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任教,开始得到毛泽东的关注。[9]1939年春天,陈伯达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军委、中央秘书处、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机构工作。在此期间著有《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成为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2]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陈伯达从此正式进入中共中央高层领导行列。[2]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陈伯达递补为中央委员。12月中旬,陈伯达跟随毛泽东出访苏联。[10][11]1951年,陈伯达开始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三年后参与起草1954年宪法。[12]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陈伯达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及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总编辑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积极参与林彪、江青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3]197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开除党籍,1976年9月被捕。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8年,8月获准保外就医。1989年9月22日因心脏病卒于北京[14][15][16]
陈伯达晚年在接受叶永烈的专访时曾说,自己是在疯狂的年代发疯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罪人。他的一生都是个悲剧,希望人们从他的悲剧中吸取教训。[17]学者郑明武在《毛泽东四大秘书》一书中提到,他曾经是国民党将领的幕僚,留学苏联并受“肃托”运动牵连。后期他又为阶级斗争理论推波助澜,给党、给社会主义带来了很大破坏,而他本人最终也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1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