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主要缔造者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2]-1942年5月27日[3]),原名庆同,字仲甫,[1]号实庵,青年时代官名乾生,[2]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
陈独秀早年从事反清革命运动,先后五次留学日本[2][6]1915年,陈独秀主持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他以这份杂志为主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旧道德和旧文学,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7][8]1917年,陈独秀任职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与李大钊鲁迅等一批进步学者共同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9]1919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从北京大学首先开始,接着席卷全国。[10]陈独秀不断发表时评,指导和推动运动向前发展。[8]6月9日,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提出收复山东、免除亲日政府官员章宗祥曹汝霖等人的官职、取消“二十一条[a]等要求。在散发传单时,陈独秀被京师警察厅逮捕。9月16日,被释放。[8]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陈独秀带头筹备成立党组织。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陈独秀担任书记。[8]随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推举陈独秀任书记。[11]1922年,陈独秀在广州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涨。[12]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3]“二大”闭幕后,中共中央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指示。11月8日,陈独秀启程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随后的中共第三次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陈独秀被选举为中共中央委员长、总书记。1925年,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2]在随后的斗争中,由于陈独秀犯了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错误,对蒋介石一味妥协退让,使革命遭到失败。[14][15]1927年,在中共“八七”会议上,陈独秀被撤消总书记职务。[1]1929年,陈独秀接受了托洛茨基主义,并在党内组织小团体,进行反对中央的分裂活动。1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开除陈独秀党籍。[16][17]1931年,陈独秀出席中国各托派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央书记。[18]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1937年释放出狱后,发表了大量抗日文章。后陈独秀定居于江津[3]致力于研究文字学。[20]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逝,享年64岁。[3]
陈独秀的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1]陈独秀经历了多次思想转变过程,由民主主义者、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转而成为托洛茨基主义者,后来虽然脱离了托派组织,但最终没有回到马克思主义轨道上来。[21]陈独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出版的《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打击和动摇了长期以来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唤醒了一代青年。他所领导的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从中共一大五大,陈独秀一直是党的最高领导人,[19]他的前半生是同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时期,中国革命事业的兴衰,党的产生和发展,党的前进和后退,成功和失败,都和陈独秀密切相关。[22]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