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穴寺

中国河南省汝州市的佛教寺庙
风穴寺是中国最古老的的佛寺之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内。风穴寺距离市区8公里,距怪坡景区2公里。该寺历史悠久,为佛教天台宗临济宗“双祖庭”,历史上与河南登封少林寺、开封相国寺洛阳白马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2][3]
风穴寺始建于北魏,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魏时称香积寺 ,隋朝名为千峰寺,唐代改称白云寺,俗称风穴寺。风穴寺在唐代中期形成一定规模,后经历代扩建,明万历年间寺僧达千余人,颇具规模。清末民国时期逐渐衰落。[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座千年古刹于196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201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5]
风穴寺的建筑布局不同于传统寺院以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的特点,殿堂禅舍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庄严的殿堂交相辉映,别具江南园林的特色。[2][3]寺内保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共有殿、阁、楼、台140余间。其中唐代七祖塔、宋代悬钟阁和金代中佛殿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三个建筑,被称为风穴寺的“三大国宝”。唐开元二十六年所建的“七祖塔”为全国现存七座唐代高塔之一;宋代悬钟阁内悬挂一口重达9999斤的铁铸大钟,被誉为“中原第一钟”;中佛殿金代建筑,为单檐歇山式,梁架结构科学严谨。风穴寺塔林是我国三大塔林之一。风穴寺既融合宗教文化因素又具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宗教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2][3]

名称起源

风穴寺创建至今一千多年,其间寺名几经变迁,极具佛教色彩的传说故事穿插其中。北魏时期寺院被称为香积寺,相传香积佛曾居住此处,所用器物异常芳香,故名“香积寺”。隋朝时期称为千峰寺,因为寺院北边到处都是高大的山峰,峰峦耸峙,沟壑遍布,奇峰千变万化,所以寺院取名为“千峰寺”。唐朝时期称为白云寺。传说寺院在兴建的时候,正值夏季三伏天,天气炎热,工匠们热得汗流浃背,建筑用的砖瓦被晒得滚烫,就连搅拌的白灰也干涸凝固,工程无法施工,就在这时,天上飘过来一朵白云,正好停在寺院上空,遮住了火辣的太阳,凉风袭来阵阵凉意,工匠们得以在阴凉下干活。直到工匠们干完活,白云才逐渐散去。寺院建成后就取名为“白云寺”。风穴寺的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传说是隋朝末年寺院毁于战乱成为废墟,唐朝时期佛教兴盛开始重新修建寺院,开始选址在龙山南侧一个比较平坦的地方,砖石木料全部备齐只待开工,夜里突然刮起大风,将砖石木料吹起,一直吹到现在寺院所在的地方,风停,砖石木料掉落,传说这是风神点穴移址,寺院便建在这个地方,所以寺院被称为风穴寺。另外一种说法来自《风穴志略》的记载,寺院东边的山有大小两个风洞,大洞穴每当天气发生变化的时候,会发出猛烈的吼声,从洞中出来的风猛不可挡;小洞穴口小肚大,洞中经常发出雾气,洞口只能容一个人下,侧耳听洞中发出喔喔的声音。此山称之为风穴山,寺院依山而建,俗称“风穴寺”,也就是现在寺院的名称。[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