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

原复旦公学、辅仁社的创始人
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阳人,原名建常,曾名志德,字斯藏,后改名良,字相伯,又作湘伯或芗伯,天主教圣名若瑟,亦名若石,晚年号华封老人。近代中国政治活动家,爱国人士,教育家,中国近代私立教育创始人。先后于1903年和1905年创建震旦复旦两所高等学校,并参与创建了辅仁大学,热心教育。[2][3]
马相伯于1840年在江苏镇江出生,年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11岁进入教会学校就读,成为修士之后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1876年,马相伯退出耶稣会,担任清政府官员的幕僚等,先后前往日本朝鲜,回国后参与洋务新政。马相伯于1897年重回天主教,并借助天主教会于1903年成功创办震旦学院,之后于1905重新创立复旦公学并担任校长一职至1912年。次年受到邀请担任北大校长一职。辛亥革命爆发,马相伯先后担任外交部长、袁世凯总统府高等顾问和政治会议等职位,之后马相伯公开抨击袁世凯称帝,并再次隐居。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马相伯选择重新撰稿写文并亲自演说来呼吁人民自救,一致抗日,被尊称“爱国老人”。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在越南谅山因病逝世,享年99岁。[1][2]
马相伯重视教育事业,组建震旦大学后又创立了复旦公学,还参与创建了辅仁大学。马相伯坚持教育独立的观念,鼓励学生自治,主张融合中西、学术自由,开辟出了一条由中国人独立自主创办新型大学的道路。晚年马相伯甚至变卖家产来支持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和教育家[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