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脚屋,一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干栏式”民居,是气候湿热地区的常见民居形式。[1]“干栏式”是建 筑学上的名称,俗称“高脚屋”。[2] 高脚屋在东南亚地区比较普遍,常见的有老挝高脚屋、泰国高脚屋(又叫高脚楼)、柬埔寨高脚屋等。这些高脚屋有许多共同点,如地板离地面高约两米,夏季便于防潮,通风纳凉,雨季可避免积水,还可防止野兽侵袭。乡村地区的高脚屋下层多饲养禽畜,或放置一些 农具,如犁、耙、牛车、脚臼(或手臼)和土制织布机等。高脚屋上层和地面之间有楼梯连接,楼梯级数多为奇数,这与当地传统习惯有关。屋顶坡度较大,便于雨水快速倾泻。建筑材料也大致相同,多以木条、竹条编成骨架,屋顶覆以茅草、瓦片、木板或棕榈叶等。[2]陆地上的高脚楼也非常轻便,随旱季雨季而动,只要一人托一个柱脚跟着水跑即可。[3] 中国台湾地区也有高脚楼建筑,当地民众表示,高脚楼从设计到建造完成只需不到半年时间,且材料可组装,建材都可以拆卸使用,十分环保,建筑成本不高,具有防震、防淹水功能。[4]
特征
自古以来,高脚屋就是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一般的高脚屋不是多层楼房,只是分上、下两层。最初,高脚屋用竹子盖建,后来逐渐发展为以木材为主。屋的上层住人,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木桩,用于放置家具和其他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