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343年-公元41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2]原名“Kumarajiva”,亦音译为鸠摩罗耆婆等,简称罗什、耆婆、什、什师,意译为童寿,即“Kumara”在梵文中有“少年、 童子”的意思,梵文“jiva”则有“寿命、生存”的意思[1]。出生地为西域龟兹国(今中国新疆库车),公元413年逝世于后秦国都长安。[3] 据《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七岁出 家修习佛学,九岁来到罽宾拜槃头达多为师,学习小乘空宗,十二岁来到沙勒,被大乘高僧须利耶苏摩的教义所拜服转而学习大乘,而后回到龟兹继续学习佛法。之后被掳到凉州生活和被带到长安讲经,在长安期间是他进行译经事业的主要时期[3]。鸠摩罗什所译佛经,《出三藏记集》记载为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开元释教录》记载为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著名的有《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4] 鸠摩罗什一生为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讲说佛经教义、翻译佛经,推动佛经的“中国化”,促使佛学的广泛传播和发展,还培养佛教子弟,如高僧道恒、道标、僧肇、僧睿、昙影等,后世有什门八俊、四圣、十哲之称,[5]他们对于佛教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鸠摩罗什译经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译经工作促进了少数民族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义疏学术新体裁,丰富和扩充了汉语词汇和构词方法,对语言文化史和艺术史都具有影响[6],其经文内容成为石窟壁画的来源[7][8]。 人物生平
早年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