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寺

甘肃省武威凉州寺庙
鸠摩罗什寺是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经典功绩而建造的,是研究五凉文化、汉传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贵遗存,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鸠摩罗什命名的寺院。位于中国甘肃省武威市北大街。[2]中国佛经翻译大家鸠摩罗什曾驻留过近17年的地方。[3]
鸠摩罗什寺,是后凉麟嘉元年(389年)后凉皇帝吕光为安顿鸠摩罗什的身心,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是鸠摩罗什初入内地安身弘法演教之处。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享年70岁,大师圆寂焚身之后,果然“薪灭形碎,唯舌不坏”,众弟子奉鸠摩罗什祖师生前遗愿,遂将舌舍利奉归武威鸠摩罗什寺修塔供养。鸠摩罗什寺在唐时就曾大力扩建,在明永乐元年、清康熙28年大规模的修缮。1927年农历四月,武威古浪发生八级大地震,城内的许多古建筑都被毁为瓦砾,号称“文笔三峰”的罗什寺塔、大云寺塔、清应寺塔均被摇倒,唯独罗什寺塔还残存半截。[4]1934年,时民国地方政府在原址上重修了罗什寺塔,使历史古迹得以保存,2000年,鸠摩罗什寺再次立项修建。[3]
鸠摩罗什寺占地139.2亩(2017年),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大经堂、观音殿、禅堂、客堂、念佛堂、鸠摩罗什图书馆、般若讲堂、僧房等,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活动中心。舍利塔为八角12层,高33米,空心砖砌,塔座呈八角形,塔门朝东,最上面一层设一小佛龛,龛[kān]内供金佛一尊。寺内击钵诵经之声轻轻飘荡,大雄宝殿庄严肃穆。[3]

历史沿革

鸠摩罗什寺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北大街大什字北侧,始建于东晋后凉时期(公元386年至403年),是中国佛经大翻译家鸠摩罗什进入内地时曾经驻锡过十七年的地方,有16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