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Fried Dough Twists、Mahua),又称为寒具、粔籹、膏环、巨胜奴[1][2],一种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炸制的面食[3][4],是中国汉、回等族的民间风味食品,主要流行于中国北京、天津等地区[5]。相传是西汉末年柴文进发明了麻花。 麻花已有几千年历史,古代寒食节时便出现了麻花的雏形[6],最初叫寒具,直到民国时期才正式叫为麻花[2],经过多年发展期种类繁多,有天津麻花、山西稷山麻花、陕西咸阳麻花、湖北崇阳麻花、河南嵩县麻花等。其中,天津以大麻花出名,山西稷山麻花以油酥出名,而河南嵩县以小麻花出名[7]。 制作麻花时候,先将面粉加入白糖水、泡打粉、精炼油搅拌均匀,然后搓条、摘剂,再搓成麻花形,最后放入油锅中炸熟即可[8],此面点色泽金黄,口感酥脆,口味香甜[4][8]。麻花热量适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酒伴茶[9]。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麻花叫“寒具”。晋文公为了纪念爱臣介子推,制定了寒食节,在这一天所有人都不能生火,大户人家就用油炸面点来代餐,这个就统称为“寒具”;西汉时期,相传柴文进为了救刘秀,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用油炸制成食品“麻花”,供刘秀食用。刘秀称帝后,麻花逐步进入老百姓家中,成为广受欢迎的食品;南北朝时期,麻花更名为“膏环”,北魏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就有关于“膏环”的制作方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