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corpus luteum),位于卵巢皮质,外包结缔组织被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其内为密集成群、染成浅红色的细胞团,毛细血管丰富。组成黄体的细胞有两种:位于中央的细胞体积大,数量多,染色浅,为颗粒黄体细胞;周边一些 体积小、细胞核及细胞质染色较深的细胞为膜黄体细胞。[8]黄体由排卵后残留于卵巢内的卵泡壁逐渐发育成。因含有大量黄色脂色素,肉眼观察呈黄色而得名。黄体的发育程度及维持时间均取决于排出的卵是否受精。为生育期女性排卵后,卵泡及其周围组织发生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腺体。[9][2]生育期女性自然周期中,促黄体生成素 (LH)峰诱导卵母细胞分裂成熟[3],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被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形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腺体,即为黄体。[9][2] 排卵后黄体形成是黄体期的主要特征。黄体通过分泌孕酮、雌激素及松弛素等激素维持妊娠,其中孕酮可促进子宫内膜增厚、抑制子宫收缩,松弛素则参与调节妊娠期血流动力学和子宫颈成熟。黄体功能受PRL与LH协同调控,PA系统及细胞因子通过影响甾体合成敏感调节蛋白参与其萎缩过程。[4]
黄体相关的疾病有黄体功能不全(LPD)[5]、黄体萎缩不全[6]、卵巢黄体囊肿破裂等。[7]
结构与发育
黄体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