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

世界上规模最大、厚度最厚的黄土堆积地貌
1
4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2])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厚度最厚的黄土堆积地貌,[13]中国四大高原之一,[14]位于欧亚大陆东部、[4]中国中部偏北地区,[15][16]介于北纬33°43′~41°1,东经100°54′~114°33′之间,[3][4]西部与乌鞘岭毗邻,东部以太行山东麓深断裂带为界,北部抵达阴山山脉,南部与秦岭伏牛山山麓接壤,[17][16]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7省区全境或部分地区,由山西高原、陕甘高原、陇西高原组成,[3][18]黄土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原生黄土38.1万平方千米,次生黄土25.4万平方千米。[6]
黄土高原是依靠风力的搬运,在数千千米之外堆积形成,[19]地质构造由西域陆块、华北陆块构成,特征以断陷盆地、陆台为主,大地构造单位主要包括陕北陇东地台、华力西褶皱带、太平洋燕山褶皱带、陇西地块、中条山地块、吕梁山地块和汾渭下游沉带等,并以秦岭地轴和鄂尔多斯地台为南北二大界线。[20][21]地层呈黄土与古土壤更替变化,[15]矿产资源丰富,[22]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23]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24]特点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降水量稀少,变率大、蒸发量强、地区差异大等;[4][5][3]整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21]地貌复杂、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3]主要有黄土墚[liáng]、黄土塬[yuán]、黄土峁[mǎo]等特有地貌;[21][25]水系以黄河为主,支流众多,[3]植被结构单一,[26]少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27]动物种类相对较丰富,[28]是野生华北豹重要的栖息地[29]
黄土高原历史悠久,[30]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31]旧石器时期已有古人类出现并在此生活;[32]新石器时期,距今61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已经开始从事粟黍农业生产,[33]南佐古国都邑遗址(距今5100年左右),是该地区最早出现的国家社会形态,[34]夏周秦汉隋唐时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5]代表性文化有窑洞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36][37][38]此外,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众多,[39][40][41]黄土地貌是中国特有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景观,[42]拥有陕西长城、[43]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40]平遥古城等世界文化遗产,[41]5A级景区有水洞沟遗址景区、[44]壶口瀑布[45]半坡遗址黄帝陵等。[46][47]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和粮食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但环境问题突出,主要面临干旱、暴雨、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问题,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48][49]其中,该地区北部受到风沙的侵蚀;西部边缘地区受到冻融作用的危害;[50]黄土高原是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区域,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是高原内部间歇性的大面积整体抬升,同时周围的拗陷区域不断地沉降[51][52][53]而其余大部分地区则主要受水蚀的影响。[1]此外,陕县三门峡站每年下泄的泥沙大约90%来自于黄土高原地区。[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黄土高原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等治理方法,[54]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到63%以上,是中国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16]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