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窟龛[kān]及造像分布在长约30米的峭壁下部,现存石窟1座,大小浅龛20多个,造像75尊,题记7则。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到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历时17年。窟在峭壁东北端,由天然石洞改造而成,呈三角形,正面无造像。东壁造像7 尊,除立佛、坐佛各1尊外,余皆为菩萨。立像与坐像身后刻有椭圆形背光和圆形头光,头光内为莲荷卷草纹饰。西壁造像17尊,佛像头光之上浮雕飞天,造型生动活泼。窟门上沿及洞壁顶部留有壁画残迹。石窟西为摩崖造像,其中4尊飞天手中 各持乐器,身上除飘带外全部裸体。 造像风格受北魏汉化的影响比较 明显,躯体修长,面容清瘦,刀法简朴厚重,可惜不少精美造像头部已被毁或被盗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