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

苗族民间舞蹈
鼓舞是苗族的一种民间舞蹈。[1]苗族“鼓舞”有悠久的历史渊源。[2]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3]较早的可见于唐代[4]

舞蹈简介

鼓舞——是一边击鼓边舞的苗族民间舞蹈。鼓为木制,以牛革蒙于两端,置于架上敲击。苗族“鼓舞”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较早的可见于唐代 《朝野[qiān]载》卷十四:“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述。说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于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苗族“鼓舞”主要分布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鼓舞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以及语言、服饰、风习方面的差异,各地“鼓舞”风格特点和形式各不相同。在湖南省西部的凤凰保靖花垣等县有“花鼓舞”(包括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男子和女子“双人鼓舞”),古丈等县有“团圆鼓舞”“跳年鼓舞”,保靖、花垣有“猴儿鼓舞”,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沿岸的台江、镇远等县有“踩鼓舞”,黔东南地区的台江县和湘西地区个别地方有“木鼓舞”,施秉、铜仁等县有“调鼓”。上述各种形式的鼓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有不同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如原来“木鼓舞”,仅为祭祀祖先、祈神[ráng]灾、娱神、娱祖灵所用,“调鼓”则主要用于丧葬仪式告慰亡灵,“团圆鼓舞”“踩鼓舞”“花鼓舞”等,主要是在每年春节和隆重的传统节日中娱乐。如今,都演变为节庆活动和人们劳动之余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功能的转化,也促使鼓舞的节奏及击鼓动作发生更为复杂的变化,而具表演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