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64

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之一
H.264,也称为高级视频编码(Advanced Video Coding,简称AVC)或MPEG-4第10部分(MPEG-4 Part 10)。是一种视频压缩的编码标准,由ITU-T的VCEG(视频编码专家组)和ISO/IEC的MPEG(活动图像专家组)的联合视频组(JVT,Joint Video Team)共同维护2003年7月由ITU正式批准发布。[1][4][2]
H.264是一种视频编码标准,旨在实现高效的视频压缩和传输。它的基本框架建立在块匹配的混合编码框架之上,通过运动估计/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DCT变换消除时间和空间冗余,并通过[shāng]编码消除统计冗余。其基本功能模块包括预测、变换、量化和熵编码。[4]H.264标准还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分为多个档次:基本档次、主要档次和扩展档次和高端档次。基本档次是简化版本的标准,应用广泛;主要档次采用了更多提高图像质量和压缩比的算法和技术,如算术编码等,并应用了专利技术;扩展档次则是更高压缩比、更好性能和更复杂算法的高级压缩编码方法。[2]
H.264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的音视频传输和存储场景。[5]例如H.264就是蓝光光盘的标准之一。为了方便用户处理刻录光盘的各种工作,开发了一款名为Blu-ray Creator for Mac的应用程序,通过它,用户可以将H.264视频转换为Mac上的蓝光和DVD光盘,也可以作为其他类型文件的输入;[6]在手机电视领域,使用H.264可以改善视频的压缩效率,同时避免了MPEG-4所涉及的高昂专利费用问题。通过将基于H.264的编码结构嵌入到手机电视中,可以提高压缩效率、传输速率,并降低功耗的消耗;[7]H.264还被广泛应用于视频监控领域。由于H.264提供了高效的编码方式,可以实现较低的带宽需求和存储空间,因此被广泛用于安防摄像头和视频监控系统中。通过H.264编码,监控视频可以高效地传输和存储,并且可以实时监控,以满足安全性要求。[8]

发展历程

H.264是由ITU-T和ISO/IEC共同制定的一项新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ITU-T中称为H.264,而在ISO/IEC中被称为MPEG-4的第10部分,即高级视频编码(AVC)。[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