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 Holliday(1964)提出的Holliday模型,是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重组模型,它是通过要发生重组的2个DNA分子的2条单链在同一部位断裂,断裂的游离末端彼此交换形成异源双链,然后2条杂合单链彼此连接形成Holliday连接体。Holliday连接体一旦形成就能进行重排,从而改变链的彼此关系,形成不同的构象,构象决定了在Holliday连接体拆分时是否发生重组。Holliday连接体是所有重组模型的核心。 基本信息
早在1930年Winkler把真菌中不规则分离现象解释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一个基因使相对位置上的基因发生相应的变化所致,因而称基因转变(conversion)。Lindegren,C.C(1949)报道了有规律的异离常分离现象:在酵母(S.cerevisiae)不同交配型A×a的杂交中,有些子囊所含的孢子为(3A+1a),而不是预期的(2A+2a)。他把这一现象也称为基因转变。直到50年代中期基因转变这一现象才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当时Mitchell,M.B等将不同的B6突变型链孢霉进行杂交,结果在子囊中拟等位基因pdx以正常的4:4分离,而与其紧密连锁的拟等位基因pdxp却出现了6:2的异常分离。表明异常分离不是由于整个染色体的异常行为,而是由于特定位点的“基因转变”所致,即属于基因内重组。 Olive,E1-Ani和Kitani等在粪壳菌(Sodariafimicola)中也发现了异常分离。在野生型g+(子囊孢子为黑色)和g-(子囊孢子为灰色)杂交中,观察了20万个子囊,其中大部分为4:4的正常分离,少数为异常分离:0.06%为5:3分离;0.05%为6:2分离,0.008%为异常的4:4分离。如果染色体中每一条双链都是纯合的互补的活,减数分裂离生的四个子囊绝子再经一次有分裂产生的8个子囊亲不论是否发生重组都应当相同的基因型成对排列,所出现的“+++—+———”以及“+++++———”一定是有异源双链的存在。这种异常分离是有丝分裂的产物,故称为减数后分离(postmeioticsegreation)。这些资料另一显著特点是异常分离的子囊中约有30%的子囊在g位点的两侧标记之间发生了交换。其中52例中有48例既有A位点的重组,又有g位点的基因转变,表明基因的转变的重组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