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化宽松-抖音百科
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缩写QE),主要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金融机构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1] 量化宽松政策的根本目的是打破“流动性陷阱”,在名义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影响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从而使实际利率为负,刺激银行放贷,达到增加消费和投资的目的。[2]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看,量化宽松是非常规的货币政策,[3]其与前瞻性指引、扭曲操作、未来货币政策承诺一并被美国经济学家佛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S.Mishkin)视为四类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4]量化宽松政策会使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导致基础货币的供应量扩大,可能会是短期内刺激经济的强大力量,也可能在未来导致通货膨胀等问题。[5] 起源:日本的量化宽松
日本被称为量化宽松的“始作俑者”。1985年日本与美、英等主要国家签署《广场协议》,自此日本经济发展持续下行,日本试图通过低利率带领经济复苏,然而事与愿违,日本经济泡沫不断扩大。在经历房地产泡沫破碎以及东亚金融危机后,日本央行在1999年推出了零利率的货币政策,虽然日本经济在该年出现了0.5%的正增长,但仍无法刺激企业增加投资,同时零利率导致国际游资撤离、本国资本外流、财政赤字扩大,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面临“零约束”的日本央行在2001年“创造性”的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央行以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余额为货币政策目标,加大力度购买长期政府债券,承诺在CPI回归为零或恢复正增长之前会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6] 日本央行单独量化宽松政策产生了以下三方面的影响:(1)重塑市场利率预期,显著降低日本短期和中期利率水平(2)央行负债表的调整及货币基础扩张带来的组合再平衡效应并不明显,即投资者并未因为现金增多而调整自身投资组合(3)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企业融资环境得到改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