铷[rú](英语:Rubidium),元素符号为Rb,原子序数为37,一种柔软、延展性良好的银白色碱金属,在39℃环境温度下是液体。[9]铷是地壳中第十六大普遍的元素,但不作为矿物结构的主要组成元素。铷在非放射性同位素碱金属中电离电位第二低,仅次于铯[sè],是路易斯第二强碱。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介于钾和铯之间,铷在空气存在下燃烧,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释放出氢气,因此具有运输和保存的危险性。[10]铷在动物血液和组织中可交换钾,毒性程度较低,但铷的氢氧化物具有强腐蚀性。 铷在诸多领域有重要应用:⁸⁷Rb释放β粒子并分解为⁸⁶Sr,通过确定铷同位素和锶[sī]同位素的比例可以测量岩石或矿物的年龄,可用于人类文物年代的确定;[11]⁸⁷Rb原子的共振频率被频率标准确定为基准频率,铷原子频标可作为优良的时间标准;铷化 合物和含铷合金可用于制造光电池、光电发射管、自动控制设备,并可应用于辐射探测、医学影像设备制造。[12] 研究历史
铷由基尔霍夫(Gustav Kirchhoff)和本森(Robert Bunsen)于1861年发现。他们在1860年发明了分光镜,本生发明了本生灯,并通过高温火焰实验发现了物质在火焰中发出的彩色信号。通过光谱分析法发现了新元素铯。他们对锂云母矿石沉 淀分离后的残渣进行光谱分析,观察到发射光谱中有暗红色的新线,铷的名称就取自拉丁文rubidus,意思是深红色。这是继铯元素之后,第二个通过使用光谱仪来识别的元素。1861年本森还从矿泉水的碱性蒸发物中分离出了含铷的碳酸盐和氯化物,通过用碳还原酒石酸氢铷提取了金属铷。[9]Cornell和Wieman两位科学家成功地将含铷原子的气体冷却到低于170nK温度,大量的原子聚集到最低的能量状态形成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于200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3] 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