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对照试验

对医疗药物效果进行检测的手段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是一种对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某种疗法或药物的效果进行检测的手段,特别常用于医学、生物学、农学。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方法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不同组实施不同的干预,以对照效果的不同。具有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临床试验设计、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倚,具有平衡混杂因素、提高统计学检验的有效性等诸多优点,被公认为是评价干预措施的金标准。[1]
国际上第一个RCT是1948年由英国医学研究会组织实施的,验证了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疗效。[1]随机对照试验除了在避免选择偏倚方面的优势外,也提供更多关于并发症的信息。所有RCT需要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需要收集所有并发症。[2]

设计形式

国际上第一个RCT是1948年由英国医学研究会组织实施的,验证了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疗效。1967年Schwartz和 Lellouch最早提出了临床试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实用性与解释性态度的区别,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随机对照试验已被国际上公认为临床防治性研究方法的金标准,主要有两种设计形式: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explanator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explanatoryclinicaltrials)和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pragmatic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pragmaticclinicaltrials)。在临床试验发展中,思考研究本质是“解释性的”还是“实用性的”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Schwartz等最早对比了这两种试验性质,指出解释性试验竭力探寻一项治疗效应是否存在,干预是如何起到治疗效果的,对明确有效的机制具有较高价值,但很少能告诉我们结论能否推广到更宽的现实环境中及更宽范围的不同人群中。而实用性试验则是在临床实际中的不同治疗方案中比较,朝向提供最佳治疗决策。实用性研究更关心在真实条件下治疗病人的效果怎么样,很少洞察为什么能治疗或怎么样治疗。[3]

试验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