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英语:Air Bag[1])是汽车上的一种被动安全保护装置,[2]它是用带橡胶衬里的特种织物尼龙制成,工作时用无害的氨气填充。在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充气大约需要0.03秒,汽车安全气囊可使头部受伤率减少25%,面部受伤率减少80%左右。[3][4] 安全气囊最早是由赫特里克于1953年8月提出,并获得了美国“汽车缓冲安全装置”专利。随着各国车辆安全标准的制定,安全气囊的装备率越来越高。欧洲及美、日等国家汽车上的安全气囊的装备率已达到近100%。1966年,德国梅塞德斯-奔驰公司开始研发安全气囊装置,发明了碰撞传感器以及气体发生装置,让安全气囊能够在0.03秒内膨胀展开,并研制出了抗撕裂的气囊织物材料,改善了气囊的膨胀特性,最终把整个装置设计安装在汽车的方向盘中。安全气囊是安全气囊系统一个辅助保护设备,头部碰到安全气囊时,安全气囊通过气囊表面的气孔开始排气。气体的排出有一定的速率,确保让人的身体部位缓慢地减速,由于安全气囊弹开充气的速度可高达320千米/小时,碰撞时如果人的乘坐姿势不正确,将给人带来严重的伤害。[1]它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安全带延缓了车内乘员前冲的惯性力,给气囊膨胀赢得了时间。[2] 汽车安全气囊主要包括传感器、微处理器、气体发生器及气囊等部件;具备包装体积小,可快速充气、放气,长期不需维修,阻燃等特点;主要的纤维原料是聚酰胺、聚酯、聚烯烃、聚丙烯腈、碳纤维和陶瓷纤维等。[1]安全气囊按碰撞类型分为正面、侧面和顶部碰撞防护安全气囊;按安全气囊触发形式分为机械式安全气囊和电子式安全气囊;按气囊的数量分为单气囊系统、双气囊系统和多气囊系统等。[5] 概念
安全气囊,一般设置在车内前方(正副驾驶位),侧方(车内前排和后排)和车顶三个方向。装有安全气囊系统的容器外部都印有(Supplemental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简称SRS)的字样,直译成中文为“辅助可充气约束系统”。旨在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当发生碰撞事故时,避免乘员发生二次碰撞,或车辆发生翻滚等危险情况下被抛离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