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M管理(Total Productive Management),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中岛清一首次提出,即全面生产维修,是一种旨在优化设备管理的维护方法。它强调全员参与,预防设备故障,提高设备效率和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并改善安全和环境状况。[1]
TPM管理是从美国的PM活动(生产性保存(ProductiveMaintenance)或预防性保存(Preventive Maintenance))中演变而来的。[4]有全系统、全效率、全员参与的特点[5],核心是全员参与、预防为主,以零停机、零废品、零事故和零速度损失为目标[6],通过两个基石和八大支柱来实现[7],其主要内容为预防维修、改善维修、维修预防、事后处理和开展“5S”活动[8],主要设备管理方法是点检制[9],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促进公司与员工共同发展[10]。 TPM的定义
20世纪70年代日本首次提出TPM理念,即全面生产维修,以达到设备无故障无缺陷彻底消除设备的损失和浪费,提高设备效率,扩大企业成绩、创造文明生产厂为目标,全系统的预防维护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保养和维护管理体系,在TPM中,T(Total)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包括经营层领导、生产一线工人以及公司内各部门的开发、营销、管理等员工。TPM强调全员参与和团结合作,凝聚集体智慧,依靠全员员工共同完成经营使命。P(Productive)指公司业务的生产性,着重于经济性、效益性和效率性。M(Maintenance)代表保全,涵盖了针对生产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活动,旨在将生产体系保持在理想状态。[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