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官

中国古代官阶名
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武职外官,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参将、指挥使、八旗城守尉。
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外官,游击、宣慰使、指挥同知、八旗协领。[1][2][3]

基本介绍

唐代前期一二品的官职,基本是荣誉性的空衔,也有实官,比如从二品的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关键是“同中书、门下”,因为中书省中书令、门下侍中在唐前期是正三品(后期改为二品),是宰相职务,同他们一起处理政务才是宰相。而不是说到了三品就是宰相了,三品官有很多,只有担任中书令、侍中或者加“同中书门下”头衔的才是宰相。后期,中书令和侍中都提到正二品,就不存在“同三品”了,而只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