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反流引起的病症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of lower limb)是因下肢静脉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下肢静脉压过高,下肢静脉血回流不畅而引起一系列体征和症状的综合征,主要分为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1]
除因遗传造成的静脉瓣膜先天性发育不良或缺如外,大多数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生与后天因素有关,如长时间站立或久坐、胸腹部疾病导致的胸腹压力增高、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主要表现为下肢静脉扩张或曲张,皮肤异常改变如湿疹、色素沉着、水肿及溃疡等,可伴有下肢沉重、酸胀、易疲劳等症状。因该病多无明显不适,且轻症者较多,大部分患者不认知或不在意,不会主动到医院就诊和治疗。[1][2]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病肢穿医用弹力袜或用弹性绷带使曲张静脉处于萎瘪状态。还可采用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诊断明确且无禁忌证者也可施行手术治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对于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同时伴有浅静脉曲张,多主张先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及交通静脉结扎术。[1]

分类

1994年,美国静脉学会根据四个方面,包括临床表现、病因分类、解剖定位及病理生理改变,制定了CEAP分级系统,2020年再次更新,据此其临床表现分七类:C0,无可见或明显的静脉疾病征象;C1,毛细血管扩张或网状静脉;C2,静脉曲张(C2r,复发性静脉曲张);C3,水肿;C4,继发于慢性静脉疾病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改变(C4a,色素沉着或湿疹;C4b,皮肤脂质硬化或萎缩;C4c,环状静脉扩张);C5,已愈合的静脉溃疡;C6,活动期静脉溃疡(C6r,复发性活动期静脉溃疡)。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外来压迫等)、先天性和病因未知四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