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龙(学名:Huabeisaurus)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上白垩纪坎帕阶的现今中国北部,距今约7500万年前。该属的模式种为不寻常华北龙(H. allocotus),由庞其清和程政武于2000年描述、命名。华北龙的化石来自1990年代发现的多具遗骸,包含牙齿、部份四肢及脊椎,出土于山西省天镇县赵家沟乡后峪的灰泉堡组上部层位。 一个单独的肱骨曾被庞和程归于副模标本,出土于距原发现地200公尺处,属于灰泉堡组下部。此外,庞和程还曾提出将一个泰坦巨龙种("Titanosaurus" falloti)归入华北龙,但两者的股骨型态有所差异而不太可能是相同物种。 华北龙的发现促成了新的分类群华北龙科(Huabeisauridae)的建立,但这个名称并不被学界所广泛使用。近年来华北龙科再次被D'Emic等人(2013) 所提起,因为原本被归入的盘足龙科是一个由许多多孔椎龙类的属组成的未定集合群,其下可能可以再细分出更多较小的演化支。
形态特征
华北龙很像后凹尾龙,且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龙。华北龙的化石包括有牙齿、部份四肢骨头、及脊椎。其中有一具晚白垩纪(恐龙灭绝时期)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被命名为不寻常华北龙(新属新种),填补了我国最晚期没有完整蜥脚类恐龙化石的空白,是他们用5年的时间才挖出来的,恐龙化石骨骼达70%,复原后身长有20米长,高达5米之多,为世界所罕见,其它国家只有零星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