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铃蟾

两栖纲无尾目动物
东方铃蟾是铃蟾科、铃蟾属两栖动物,体长约36-48毫米,头扁平,吻圆,前、后肢短,皮肤粗糙,刺黑色,背部呈灰棕色或绿色杂以黑色斑点,腹面有花斑,为黑色与朱红色或桔黄色。雄性前肢较粗壮,前臂内侧、内掌突及内侧3指基部有黑色细刺,趾间为全蹼。东方铃蟾声音低沉,有冬眠习性,肉食性,5-7月产卵,每次产卵几十枚至百余枚不等,每年可产卵150-300枚。它们主要栖息在山溪的石下、草丛、路边、半山坡上的小水坑、石头坑等处,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东方铃蟾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其毒性较弱,但其鲜艳的腹部颜色是一种警告信号。虽然它们的数量有所下降,但总体数量仍然很高,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最不关注物种。它们常被作为宠物饲养,也经常被用于科学研究,其行为、声音和学习能力都受到了适度的研究。

形态特征

体长36-48毫米左右;头扁平、长宽几相等;吻圆,无吻棱;鼻孔在眼与吻端的中央;眼间距等于鼻间距而略小于上眼睑的宽度;无鼓膜;舌圆,周围与口腔粘膜相连;有犁骨齿。前肢短,指端圆,指短,指长顺序3、4、2、1,基部微有蹼;无关节下瘤,掌突三、均显著。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仅相遇或略重叠;趾短而扁。
东方铃蟾
皮肤粗糙,头、躯及四肢背面满布大小不等之刺疣,刺黑色;体侧之疣一般排列规则成行,较致密;腹面咽部胸部有少数小的刺疣;其余部分皮肤光滑无刺。[niè]褶不清晰。生活时背部呈灰棕色,肩部有绿色花斑,或背为绿色杂以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腹面的花斑醒目,为黑色与朱红色或桔黄色,掌[zhí]及大腿腹面亦有之。受惊扰时,手脚翻起,在背面即可看到鲜明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