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沙鳅( 拉丁学名:Botia superciliaris[1])是花鳅科沙鳅属的一种小型鱼类,地方名玄鱼子,是长江中上游特产优质的名贵珍稀鳅科鱼类,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4]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2] 中华沙鳅为小型鱼类,体态纤细,体色艳丽,体长而侧扁。头尖而侧扁。吻长,口亚下位。上、下唇皮褶发达,并与上、下颌分离。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须3对,吻端2对,口角1对。前、后鼻孔间有一皮褶。眼小,侧上位。背鳍短小,无硬刺。尾鳍较大,分叉深,上、下叶末端很尖。鳞很小。头部背面为黑褐色,吻端至眼前缘有褐色斑纹。背部为灰褐色。体侧浅黄褐色,腹部较谈。胸鳍、腹鳍、臀鳍为淡黄褐色,并有少量褐色斑点。[5]中华沙鳅营底栖生活,主要栖息于岩石溪流的底部或主要河流的岸边,[2][3]摄食环节动物和水生昆虫,也食一些周丛生物或丝状藻类。[6]中华沙鳅为产漂流性卵鱼类,每年的4-7月为中华沙鳅的繁殖季节,平均每次产卵6780粒。[7] 中华沙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体态纤细,颜色艳丽,体表具美丽的斑纹,观赏食用价值均很高。[7]“由于工农业生产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以及对鱼类资源的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使中华沙鳅急剧减少。[8]2023年12月,中华沙鳅入选《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名单。[9]
命名
1892 年,古纳特(Günther)在四川省的长江上游地区描述了其同义词“Botia superciliaris”,即“Sinibotia superciliaris”。科特拉特(Kottelat)于 2004 年确认其有效名称为“Sinibotia supercilisaris”。物种2000中国节点处理为Botia superciliari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