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粗尾鼠(Zyzomys pedunculatus),又名中澳白尾鼠,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是一种珍稀的鼠类动物。它们的分布仅限于澳洲。 形态特征
中澳粗尾鼠是澳大利亚本土的五种岩鼠之一。它是一种夜行性物种,在夜间觅食。头部和身体的长度为 10.6 至 14.9 厘米,从头到尾的长度约为 30 厘米。它们的重量在 50 至 120 克之间。它们的皮毛上面是浅芥末色,下面是浅色。浅毛茸茸的尾巴是中澳粗尾鼠最显着的特征。尾基部厚而笨重。据报道,尾巴的厚度是脂肪储存的适应。这是食物分配稀缺的影响。众所周知,中澳粗尾鼠很容易失去尾巴、皮毛和皮肤,因此很难处理。至于出生率,圈养动物已经繁殖并产下不同大小的幼崽,从一到四只不等。 臼齿没有齿根,终生生长。第1上臼齿的顶端有一个菱形的横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两个,外侧两个。此臼齿内侧形成3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第2上臼齿的顶端有一个倒置三角形的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有一个,外侧有两个。此臼齿内侧形成2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第3上臼齿的顶端也有一个倒置的三角形齿环,下面有两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有一个,外侧有一个。最下端有一个长的坠形齿环,其外侧上部有一个小突角。此臼齿内侧形成2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第1下臼齿的后端有一个左右横宽,前后纵短,横置的三角形齿环,上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有三个,外侧有两个。顶端有一个斜置矩形的前叶齿环。此臼齿外侧有4个突角,内侧有5个突角。两个突角间的凹角既 宽又深,凹角口敞开,折皱里面没有白垩质填充。第2下臼齿的后端也有一个左右横宽,前后纵短的横位三角形,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两个,外侧两个。此臼齿内侧形成3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两个突角间的凹角既宽又深,凹角的口敞开,折皱里面没有白垩质填充。第3下臼齿的后端有一个斜置的矩形齿叶,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两个,外侧两个。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形成3个突角。两个突角间的凹角既宽又深,凹角口敞开,折皱里面没有白垩质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