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孙雨林

位于南美洲的世界最大热带雨林
1
4
亚马孙雨林(英语:Amazon Rainforest;葡萄牙语:Floresta amazônica),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位于南美洲北部,北接圭亚那高地,西靠安第斯山脉,南临巴西高原,东濒大西洋,总面积约600万平方千米,跨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苏里南、圭亚那、法属圭亚那等国家或地区,其中巴西约占60%。[1][7][8][6]
学界对于亚马孙雨林的形成时间存在争议,[9][10]通常认为是白垩纪晚期到恐龙灭绝之后这一段时期[a],广袤的盆地、湿热气候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河流系统——亚马孙河为雨林的形成提供了条件。[5][11]雨林地形的整体特征是亚马孙河贯穿其中心,四周大部分区域被山地高原包围,主要地貌包括山地、平原、低地三种类型;[12][1]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1][13]雨林内约有1100条河流,均属于亚马孙河水系(流域面积达6915000平方公里),发源于亚马孙盆地的各处,其中17条河流长度超过1639千米。[7][14]亚马孙雨林占地球现存雨林面积的一半以上,且拥有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15]世界上已知物种的30%生活在亚马孙雨林之中,迄今为止,亚马孙雨林至少发现了4万种植物、250万种昆虫、427种哺乳动物、1300种鸟类、378种爬行动物、400多种两栖动物和大约3000种淡水鱼类,[7][16]但雨林中的生物种类的实际数量据推测远超于此。[17]雨林内植物种类成分极其丰富,而且互相杂生,很少形成纯林,其中1/3是南美特有种[18]由于在维持全球气候平衡、净化空气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关键作用,亚马孙雨林被称为“世界动植物王国”和“地球之肺”。[19][20]
在数千年的生存中,亚马孙雨林的土著居民发展出了丰富的文化。[21]至少在11200年前,亚马孙雨林就开始有人类活动[22]公元1250年,雨林边缘开始出现了史前晚期定居点。[23]公元1500年,亚马孙地区可能生活有大约500万人,分布生活在人口相对密集的沿海定居点和人口相对稀疏的内陆地区。[24]1542年,西班牙探险家弗朗西斯科·德·奥雷利亚纳成为第一位游历亚马孙河的欧洲人。[25]17世纪,欧洲人沿亚马孙雨林的主要河流和支流的河岸建立了几个殖民和宗教定居点,向当地居民进行传教。[26]19世纪后期,亚马孙雨林区依靠橡胶采集业,出现短暂的“橡胶繁荣时期”。[27]20世纪中期以后,以巴西政府为主的各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开发雨林,并建设了大量农场和牧场。[28]20世纪末,亚马孙雨林内部定居人数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雨林的面积急剧缩小。[1]
亚马孙雨林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包括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截至2022年,大约20%的亚马孙雨林已经被砍伐,另有6%的森林“高度退化”。研究表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森林损失率在达到约20-25%时,雨林将达到其转变为非森林生态系统的临界点,并可能在雨林的东部、南部、中部地区退化为稀树草原,这种拯救过程需要几十年才能完全生效。[29]巴西政府为保护亚马孙雨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执法力度、设立保护区,推动可持续发展项目等。[30][31]此外,亚马孙雨林区还受到两个重要多边公约的管辖,分别是《亚马孙合作条约》和《亚马孙合作条约修正议定书》。[32]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