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

一种通过外部设备暂时替代心肺功能的技术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又称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是用一种称为人工心肺机或者体外循环机的特殊装置,可暂时代替心脏和肺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体外循环的目的是在实施心脏直视手术时,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1]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血管手术、心肺移植、介入支持治疗、中毒抢救等方面,并在肿瘤治疗、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生命支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
1953年,Gibbon教授利用第二代临床心肺机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体外循环下的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1958年6月,苏鸿熙教授运用人工心肺机首次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心脏手术。[3]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是将人体静脉血经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引出体外,经人工肺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再将氧合后的血液经人工心脏泵入人体动脉系统,维持全身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和氧供。[1]基本方法有浅低温体外循环、深低温停循环或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常温体外循环、左心转流。[2]基本装置有血泵、氧合器、过滤器、体外循环管道和插管、体外循环辅助装置。常规管理包括体外循环前准备、体外循环建立、前并行、心脏停搏与完全心肺转流、心脏复跳与后并行、停止体外循环。[1]
体外循环中应严密监测灌注流量,灌注压力与动脉压力、中心静脉压力、鼻咽温度与直肠温度、尿量、血液平面、动脉血气、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胶体渗透压、肝素抗凝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肺损伤、肾损伤等。[2]

历史发展

技术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