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2]—1950年2月28日[3]),原名戴朝[cǎi],字丞,小名海山,曾用过戴梦鸥、戴苕生、林泉居士、陈御月、戴月、常娥等笔名,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4]
戴望舒出身于小康之家,八岁进入杭州[cuó]务小学读书,十四岁考入宗文中学。1923年,戴望舒考进了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革命理论、参加社会斗争。[4][5]两年后,他转到震旦大学学习法语,接触了西方文学作品,与施蛰存、杜衡一起创办了刊物《璎珞》。1932年,戴望舒去法国和西班牙学习,在《现代》等刊物上继续发表诗歌和诗论,出版了诗集《望舒草》,以“现代派诗人”的名号蜚声文坛。1935年返回上海后,他与穆丽娟相恋并结婚,发行了颇具影响的月刊《新诗》。[6]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举家搬迁至香港,投入了文艺界的抗敌工作。1942年,日军侵占香港,戴望舒被日军逮捕,写下慷慨激昂的《狱中题壁》一诗。日本投降后,戴望舒返回上海,继续从事文学工作直到生命尽头。1950年2月28日,戴望舒辞世,终年45岁。[7]
戴望舒凭借其具有象征主义风格的自由体诗和对音乐性的追求与反叛,引领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代诗风,因此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8]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