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

中国河南省下辖地级市
信阳市,古称义阳、弋阳、申州,又名申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地级市[1]位于河南省南部,东连安徽,南接湖北,素有“三省通[]”之称。[4]市域面积1.89万平方千米。[2]截至2022年末,信阳市常住人口616.60万人。[7]
信阳市位于大别山桐柏山的北麓。境内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山、丘陵、平原和盆地为主,地势南高北低。[8]信阳市地跨淮河,位于中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3]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直属于楚国中央管辖的地方政权——申县、息县期思县,是境内设县之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较多时期内以淮河为界,北朝占据淮北南朝占据淮南。唐时设置光州。宋代义阳军改信阳军,信阳之名始于此。1949年4月1日,信阳解放,分信阳县设立信阳市。1952年10月,信阳专区潢川专区合并,称信阳专区。1998年6月9日,撤销信阳地区、县级信阳市、信阳县,设立地级信阳市。[15]截至2022年末,信阳市下辖2个区,8个县。[2]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七八千年前,就是黄帝族、炎帝族、苗族和蛮族部落的聚居地,是子路问津、亡羊补牢、优孟衣冠、司马光砸缸等成语故事和历史典故的发源地。[2]当今汉姓100个大姓中,有黄、赖、罗、蒋等13个姓氏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被誉为“中原侨乡”。信阳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商周春秋战国以来,楚文化中原文化在此交汇交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豫风楚韵”。现存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新中国第一套最完整的战国编钟[16]信阳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尤太忠等69位开国将军,留下了709处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旧址,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2]截至2022年末,信阳市拥有鸡公山景区等5A级旅游景区1个,许世友将军故里等4A级旅游景区18个。[9]
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3196.23亿元,居全省第9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2%,居全省第13位。[17]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8.6:34.9:46.5。[7]信阳是农业大市,[18]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确定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重点支持地区。[16]信阳盛产水稻、小麦、油茶、板栗、银杏、红黄麻等作物,粮食产量占全省的近十分之一。茶叶是信阳最具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2]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是信阳市工业优势产业。[19]信阳市是中原的交通枢纽城市,在300千米半径范围内有郑州武汉合肥三个省会城市,境内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纵贯东西南北,形成多个十字交叉。[2]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