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英文名:The Republic,原文名:Πολιτεία)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在《柏拉图全集》中名为《国家篇》。[4][5] 《理想国》全书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第二卷末至第三卷讨论卫国者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并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第八、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探讨艺术。书中,柏拉图以对话为写作方式,以故事为题材,以正义为核心指导思想,借恩师苏格拉底之口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问题,阐发了建立理想国家方案。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巧妙运用洞穴喻,对国家、灵魂、教育、理念等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为发展理想政制、绘制理想蓝图提供了方向指引及理论支撑。[4][1]其中,《理想国》中所阐述的理念论是柏拉图乃至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起点。[6] 《理想国》一书思想博大精深,关涉了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文艺思想及教育思想等文化议题。该书首次将政治与哲学相联系,是近代“乌托邦思想”的源头之一,在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给后世文化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7][8] 作者介绍
柏拉图(Plato,Πλατών,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原名亚历斯多克勒斯(Aristocles),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在雅典创办了高等学府阿卡德穆学院,创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