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

由农村人口流动引起的农村整体经济社会功能综合退化的过程
农村空心化是一个由农村人口流动引起的农村整体经济社会功能综合退化的过程。[1]农村空心化表现为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导致农村地区不同产业部门及相关机构人才严重空缺。[4]
农村空心化源于农业就业吸引力不足,养殖业快速规模化转型而种植业仍小规模经营,导致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此外,农户在土地整治中权益有限,村庄规划不足、土地管理缺位,且土地整治利益分配不均。乡土文化受现代传媒冲击和人才流失影响,传承乏力,政府缺乏有效规划和措施支持。[2]
农村年轻人比例下降,土地流转困难,规模经营受阻,导致劳动力外流,村庄青年减少,建设用地浪费,新房多旧房不拆,布局混乱。耕地减少与房屋闲置并存。外部文化快速渗透,乡土文化边缘化,传统文化面临消失。劳动力转移推动机械和现代生产要素替代,降低劳动强度但加剧土地污染,威胁农业永续发展。[2]化解农村空心化是一项长期艰难的挑战,只有强化城乡统筹,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有效推进土地流转,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形成文化传承的内外合力,才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5]

释义

地理学视角指出,农村空心化源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导致的“人走屋空”和宅基地“建新不拆旧”,致使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人口学视角则认为,农村空心化表现为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导致农村地区不同产业部门及相关机构人才严重空缺,本质上是人口的空心化。综合视角来看,农村空心化反映了农村地区在“硬”环境(如土地、地理空间)和“软”环境(如人口、传统文化)方面的事业停滞甚至萎缩,体现了农村地区发展延迟滞后的现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