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Eurotium cristatum[1])是一种黄色颗粒状菌体,学名冠突散囊菌,中国国家二级保护菌种,属于散囊菌目曲菌科散囊菌属的一种真菌,是对人有益的酵素类菌。[4][2] 金花最早发现在灵芝上,常见于黑茶类的茯砖茶内。[2]主要特 征为子囊果基原明显,在营养菌丝上形成螺旋状产囊体,子囊果为闭囊壳型,内含8个子囊孢子,囊壁早期消解;子囊孢子呈双凸镜形,光滑或具不同纹饰,无性型产生辐射状或疏松柱状的分生孢子头,大多呈灰绿色;产孢 结构单层,稍粗大;分生孢子球形,卵形至洋梨形,大多带绿色,较大,具小刺。[3]在茶叶加工过程中,金花冠突曲霉可以分泌淀粉酶和多酚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长链蛋白质、淀粉转化为单糖,氧化酶可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容易吸收的物质,同时还分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等胞外酶,促使茶叶中大量的大分子化合物和纤维素等被破解利用 ,并通过菌体分泌代谢产生一些小分子化合物,使茶叶的口感等特性提高和优化。[5][6]金花具有降脂减肥、防癌抗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等价值。[7] 发展历史
金花是茯砖茶中普遍共存的一类优势微生物。若干学者对金花发花期间的优势微生物的分类鉴定进行研究,但由于技术条件落后,而没有得到全面可靠的研究结果,当时“金花菌”曾用过的命名包括灰绿曲霉群、匍匐曲霉和谢瓦曲霉。自1986年起,电子显微镜的应用成为研究茯砖茶内微生物的有效手段。温琼英等分离培养茯砖茶内的“金花菌”,并利用电镜对培育的金花菌子囊孢子进行观察,结合电镜下特征与培养特征,初步将该菌株命名为冠突曲霉(AspergilluscristatumBlaster)并被引入当时茯砖茶标准中。1990年,齐祖同等对砖茶内优势微生物进行培养和鉴定,将该菌株命名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学者所认可的名称。[8]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