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

太阳系柯伊伯带中的矮行星
1
4
冥王星(Pluto),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柯伊伯带中的矮行星,也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矮行星。它一直被认为是太阳系的第9颗行星,直到阋神星和其他类似天体被发现,2006年,随着国际天文联合会对于行星定义的发布,冥王星从行星被降级为矮行星。[1]
1840年,乌尔班·勒维耶(Urbain Le Verrier)利用牛顿力学,发现天王星轨道存在偏差。[1]1846年后,[4]随着海王星的质量被算出,人们推测需要一个更大的天体来解释天王星轨道存在偏差这一现象,诞生了X行星的假说。[1]1905年,珀西瓦尔·洛厄尔 (Percival Lowell) 观察到海王星和天王星的轨道存在奇怪的偏差,并首次提出冥王星的存在。[5][1]1930年,克莱德·汤博(Clyde Tombaugh)最终发现了冥王星。[5][1]
由于冥王星与彗星有共同的特征,人们推测,冥王星可能是由众多彗星和相关柯伊伯带天体聚集而成的。冥王星的一天大约持续153小时,等于6.39个地球日。而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248年。[1]冥王星的内部结构分为核、幔和壳,壳下可能存在地下海洋。[6]冥王星表面具有山脉、山谷、平原和陨石坑。[7]其大气层由氮气甲烷一氧化碳组成,且大气层较稀薄。[6]冥王星有五颗卫星,分别为卡戎(Charon)、尼克斯(Nix)、许德拉(Hydra)、科波若斯(Kerberos)和斯提克斯(Styx)。[1]
2015年,美国宇航局新视野号航天器成功飞跃冥王星,并拍摄到冥王星主要特征的照片,以及采集到关于其体积的数据。[8]

发现与命名